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举办临床研究方法学术讲座:文献阅读和评价
会议纪要

发布时间:2021-03-24

 

2021新年伊始,各地新冠散发疫情再次告捷,但学术交流尚未能全面恢复,为满足新生儿医务工作者的学习热情,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迅速进入积极筹备。

第一轮学术活动是学组联合筹备中的临床流行病学学组举办的“2021年临床研究方法系列讲座”,学组组长、副组长、青委副组长们积极酝酿准备,精心对每一期内容进行安排:青委副组长精心挑选高分值新生儿领域临床相关研究文献,并从临床医生的视角作文献内容汇报;之后流行病学组老师就研究设计、分组、研究路线、统计学、结果分析判读等对文献深度解读;最后讨论部分邀请两位新生儿专业和两位流行病学专业的专家共同对论文进行剖析,结合临床研究的各大要素展开更深一层的教学。激发临床医生对做高质量临床研究的兴趣,帮助避免走误区绕弯路。

1月19日第一期活动如约而至,新生儿临床医生非常感兴趣的“超早产儿应用自主呼吸试验拔管撤机”的文献,在流行病学老师眼里又是一篇经典的“诊断准确性研究”。2月2日第二期的活动是“持续肺膨胀和间歇正压通气对超早产儿BPD和死亡的影响”,这是一个临床倍具争议的话题,而且阴性的结果如何登上顶级高分杂志,一篇“RCT研究“文章带到的信息是如何从临床进行研究选题、如何做到完美的设计,带着一个个问号在第二期的活动中寻找答案。2月23日第三期活动是一篇关于“1250g以下早产儿视网膜病危险因素预测”的文献,新生儿医生几乎人人都知晓的ROP,但通过这个研究要和大家探讨的是“预后研究和预测模型建立”的方法。3月9日最后一期第四期选了一篇“在英国为期两年的人群调查: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率以及和胃肠道喂养因果关系”,这篇“危险因素”的研究通过新生儿临床NEC问题,展现这类研究种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如何迎刃而解。每一期活动两个学组专家从各自的视野角度看同一篇文章,从汇报到讨论一路精彩纷呈,临床医生更了解临床研究是如何开展的,流行病学专家也更理解临床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虽然认识有不同,心得有不同,但大家存异求同,一起探讨如何做好我们自己的临床研究。

新生儿和流行病学组周文浩、严卫丽两位教授牵头组织这次的系列学术活动,新生儿学组杜立中、母得志、冯星、富建华、史源、黑明燕、张拥军、章丽燕、马晓路教授;流行病学组彭晓霞、欧阳风秀、米杰、候新林、朱渝、梁会营、万朝敏、白丽霞教授;青委王来栓、丁欣、王华、陈正、侯阿娜、殷荣教授为这次的系列学术活动精心准备,倾情奉献,展示了临床和科研结合的魅力。

为期两个月第一轮四期活动已圆满落幕,线上受惠学者数千人,回放上万次,得到新生儿医护一致好评。为了进一步满足新生儿医护的学习热情,学组后续将连续推出系列学术活动,很快我们的第二轮学术活动“新生儿疑难危重症MDT管理系列讲座”也将和大家见面,让我们一起期待第二轮第一期“新生儿脑病的诊治进展”,将特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专家参与,期待碰撞出新的学术火花。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