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进展 | 王天有:2022年度儿科学领域进展

发布时间:2023-01-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天有

回顾2022年,儿科学在儿童保健领域、儿童重症领域、儿童发育行为领域、儿童风湿领域和儿童罕见病领域等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不忘建会初心,牢记学科使命,以优异的学科发展成绩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分会组织各学组共同回顾、总结了2022年度学科进展,希望能为广大同道带来思考和启发。

儿童保健领域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国内首个儿童早期发展人群评估工具“人类发展能力指数”并撰写儿童早期发展现况研究报告,并发表于Lancet Regional Health。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基于出生队列率先阐明了早期屏幕暴露的增长轨迹对认知发育的影响,研究成果在JAMA Pediatrics上发表。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代表中国加入WHO的多中心研究,开展0~3岁儿童早期发展人群评估工具“全球早期发展量表(GSED)”的建立,这一工具将成为全球权威的儿童早期发展评估工具。

儿童保健学组主持编撰《儿童保健学》。

上海市儿童医院建立多场景智能化儿童生长发育管理系统,已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向科技部推荐为示范性应用项目。

上海市儿童医院在国内率先开展针对自闭症儿童的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疗法。

儿童重症领域

儿童重症学组组织重症专家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指导下完成《儿童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其有望成为规范儿童重症医学发展的纲要文件。

儿童重症学组讨论撰写儿童重症诊治规范、指南或共识共18项;加强儿童急重症文化建设宣传以及学组网络建设。

儿童发育行为领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李廷玉教授团队承接国际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大会,参与国际ADHD指南撰写及汉语版翻译工作。

儿童发育行为学组的专家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研究课题资助10余项,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及重大研究项目10余项。共发表文章150余篇(其中SCI84篇、SSCI2篇、中华系列期刊22篇)。共组织100个继续教育学习班(国家级46个、省级11个、市级11个,其他32个)。

儿童发育行为学组组织专家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强制居家隔离后儿童和青少年在重新开学初期的心理社会和行为问题,发现父母子女冲突和久坐时间增加是重新开学组学生行为问题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每天运动时间和4个以上亲密朋友是重新开学组学生行为问题的保护因素。该文章发表于Translational Psychiatry和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儿童风湿领域

儿童风湿学组举办儿童风湿免疫性疾病国际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解读学科进展。组织学习特发性炎性肌病的分类标准(ACR/EULAR)的最新进展。

儿童风湿病学组在亚太抗风湿联盟(APLAR)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进行狼疮及自身炎症性疾病的讲座,在国际发出中国声音。

儿童罕见病领域

儿童罕见病学组聚焦罕见病研究诊疗体系的进步与发展,在此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

儿童罕见病学组组织委员单位参与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小分子药物利司扑兰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NEJM。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启动编撰《儿科疾病诊疗规范》丛书工作,学组积极参与《儿童罕见病诊疗规范》组稿工作。

罕见病学组继续组织高水平地区论坛,推动与国际罕见病专业组织和病友组织的联动。

儿童免疫领域

儿童免疫学组于线上完成年会暨2022年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共发表SCI论文65篇。

儿童免疫学组委员单位完成国家卫生健康委和中华医学会交付的任务如《儿科免疫专业职称申报工作量征求意见稿》《儿童免疫专业疾病病种难度分级》,对儿童免疫专业的政策制定建言献策。

诊疗方面,免疫学组开展循证医学与临床结合的研究,撰写并已发表首部免疫学组指南——《中国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与治疗指南》,在2022年度中国指南/共识评级中位于前5%,儿科学指南中排名第4。

儿童消化领域

儿童消化学组开展“不忘初心全国儿科消化基层行云讲堂”系列学术活动,共有80个主题,为儿科消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

儿童消化学组召开第11、12届全国儿童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第25次、第26次全国儿科大会消化专场;各省市自治区共举办各种儿科消化相关学术会议385场,儿童消化学组组织委员制定指南或共识。

学组成员在国际期刊Cell、Nature Medicine(封面文章)、Nature Genetics、Gastroenterology等发表高质量论文,为儿童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多系统自身炎症性免疫性疾病、胆汁淤积症等疾病防治开拓了新思路;明确了新冠肺炎病毒的粪-口传播途径,对制定新冠肺炎病毒防治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新生儿领域

近年来随着我国围产医学的迅速发展,中国新生儿协作网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胎龄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存活率上升至88%,接近欧美等发达国家水平。解决极早产儿存活的关键在于呼吸支持。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委员、新生儿学组副组长史源教授团队在JAMA Pediatrics杂志发表题为“Noninvasive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vs 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 vs 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as Postextubation Support for Preterm Neonates in China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的临床研究成果。这是国内新生儿学界首次在该杂志发表临床研究论文,实现了零的突破。

研究结果将为全球的新生儿医生在早产儿有创通气撤机后选择无创通气模式提供充分的临床证据从而有效降低早产儿有创通气撤机失败率。

儿童肾脏学领域

儿童肾脏病领域在临床诊治方面取得了较大突破,越来越多的精准诊疗手段运用于儿童肾脏病,如肾病综合征特异性抗体、靶向生物制剂的临床应用等。对于罕见遗传相关性肾脏病,全国各地区逐步开始建立相关合作网络,如全身性弥漫性躯体血管角化瘤(Fabry)的江苏省儿童登记中心、浙江省儿童登记中心等,促进了信息共享、诊治同步。

儿童肾脏学组组长、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张爱华教授组织专家制定了我国首个《儿童慢性肾脏病生长障碍诊治循证指南》。

学组成员于Kidney International、JASN等肾脏病国际杂志发表多篇论文,促进了我国儿童肾脏病临床和基础研究的国内外交流,并提升了我国儿童肾脏病领域的国际地位。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24期第5版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