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网站 |
|
护佑儿童铭初心 接续前行记使命-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简介
发布时间:2024-08-30
1937年4月,在那个战火连天、积贫积弱的年代,中国儿科学界的17位先驱者、有识之士,为了全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从此,中国的的儿科医务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学术组织。
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八十七年的征途上,全国的儿科医务工作者,披荆斩棘,负重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新篇章,铸就了一个又一个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儿科医务工作者认真贯彻执行党和政府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按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思路,认真执行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等方针 ,有力推动了我国儿科学术水平的提高。
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儿科学分会作为中华医学会最早成立的专科学会之一,发展日趋完善 、成熟。1971年在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后,在中华医学会的支持与帮助下,1973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正式加入国际儿科学会(IPA)、亚洲儿科学会(APPA), 为广泛开展的国际学术交流打下基础。在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各个专业的儿科医生积极开展与世界各国儿科界的交流与往来,先后多次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使我国的学术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促进了我国儿科医、教 、研、防全面发展,也为国际性的合作研究和儿科工作者的培训与提高打开了局面。
建国初期,0-14岁儿童为两亿,以严重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各种传染病如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水痘等各种呼吸道、消化道传染病为多发病。儿科医务工作者主要致力于儿童常见病诊治、保健和预防免疫工作,重视儿科常见病的防治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建立预防接种城市、区县、农村三级医疗保健网络,对0-14岁儿童全面实行计划免疫接种率达到98-100 % ,有效预防和控制传染性疾病水平快速提升。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儿童天花、脊髓灰质炎、破伤风等烈性传染病被消灭,更多烈性或重大传染病疫情大幅下降,致残率、致死率得到有效控制,全国儿科医务工作者为减少和消灭我国儿童严重营养缺乏病和传染病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开放,儿科各个专业领域的疾病谱、医学理念、治疗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生缺陷、肿瘤、营养过剩,性早熟,代谢紊乱,发育行为障碍、抑郁等精神疾病,则更过见于婴幼儿和青少年。对儿科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诊疗理念和原有的思维模式,建立从单病到共病,从疾病到健康,从当下到长远,从个体到群体的新理念。将视野放宽到影响疾病的发生的社会、生活环境、人际关系方面。从躯体疾病治疗到心理精神关怀、从疾病预防到身心康复,力求管理更加规范化、治疗更加精准化、儿科医学的发展更加科学化,人文化,全方位加快儿科医学的建设,努力推进中国儿科医学事业快速稳定发展。
多年来,在党和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特别是对儿童健康领域的一惯性的政策指导及持续性投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儿童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把党和政府制定的促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落到实处,建立并不断健全三级医疗网,做到大病不出省,常见病不出区县。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恪守“一切为了儿童健康”初心不变。
近年来中国儿科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党和国家对儿童健康事业的战略实施和政策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儿科重大疾病诊断、药物治疗的具体措施,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儿童医学中心的建立与发展,儿科分级诊疗体系的逐步探索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地向全国各地辐射、扩容、下沉,从而带动全国基层儿童医院的均衡发展。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党的十八大以来儿科医学科技创新的不断积淀与逐步壮大,得益于一代又一代儿科医务工作者不懈的努力和默默的坚守。
关注健康做好科普,服务百姓注重质量。数十年间,在中华医学会的直接领导下,儿科学分会以“ 基层行"、" 西部行“、 " 老区行“、" 城际行“、"青年医师讲师团“ 等形式,各个专业的儿科医生组团,走遍了国家的贫困地区和基层。
积极参加中国科协、中华医学会的“科普中国医疗健康项目”,儿科学分会30个专业的儿科医务工作者,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需求,紧跟百姓关注的健康问题,编写制作科普视频、科普图文作品 ,助力国家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凝聚全国儿科力量,推动儿科事业发展。儿科学分会全国委员从创立之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两千多人,儿科亚专业分类从无发展到30个,专业覆盖儿科学领域30个专业,全国儿科领域从业人数达到二十三万。组织的壮大为学科建设的发展积聚力量。儿科学分会始终秉承中华医学会建会宗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积极开展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继续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梯队建设、大众科学普及宣传等各项工作,为推动我国儿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
2024年5月10日